温七中艺术(七年)一班郑雨婷
如果把温州比作一副棋,那么纵横交错的河道是棋盘,星星点点的小桥是棋子,“水如棋局分街陌”的温州很美,可惜我们已看不到了,那种“小桥流水”的景象,只存在于迁客骚人的诗词中。沿着水泥路,看着路牌上的地名,有时恍惚中迷失在温州的记忆。
提起温州街巷,没人能回避被称为温州古街坊神髓的信河街。游览信河街,我们本该信步在各式店铺中,穿梭在七十二条半巷弄里。累了,来到信河畔,或倚或立,吹拂着微风,放眼于波浪上,任思绪随信河之水回到千年以前的五代或者宋朝。听老人说,曾经的信河街几乎巷巷有河,走一巷就要过一桥,七十二条半巷弄由桥搭在河上,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如今,走在信河街上,你看到的只有每一个城市都有的高楼与商店。河被路压在脚下。
当老辈们走在人民路时,总会发出叹息声,为那曾经漂亮的莲花池。每到莲花开放的日子,洁白的莲花,开遍了整个池塘,碧波涟涟的河上映现出千朵灿烂的朝霞,不管你在温州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莲花飘着阵阵清香,无论你在温州的哪个角落都可以闻到。可能是莲花太过美丽吧,古人赋予莲花美丽的传说,有了李云和玉蝉的美丽故事,在河中化为两朵并蒂而开的莲花,人们把“玉水桥”改名为“双莲桥”。现在,莲花池依旧在,可是只有乌黑的水沟了。
那些曾经清澈的河流不见了,那些古老而独特的建筑不见了,那些幽深而狭窄的小巷不见了,河流以路的名义被填埋了,古老的建筑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被夷为平地。有人说,城市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桥,更是一股从远古吹向未来的心灵之风,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记忆载体。这个曾是小桥流水的城市现已是商务之都,但她的记忆载体到底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