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发现地>>>温二中海坛校区 |
他们是72个爱唱歌的男孩子。
他们是国内唯一一支初中男生合唱队伍。
他们用7年时间,横扫市、省、国家级合唱比赛的金奖。今年7月份,他们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在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的472个合唱团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引起轰动。
他们是温州二中海坛校区的男生合唱团。
变声期男生也能唱好歌
“我就是想让处在变声期的男生们也能尽情、愉快地歌唱。”谈到成立男生合唱团的初衷时,音乐教师孙茴如是说。
国内的少年合唱团,多是女生的天下,男生少之又少,常常是“万花丛中一点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3-15岁的男生正处于变声期,嗓音条件不适合唱歌。那这个年龄爱唱歌的男孩子怎么办?孙茴认为,只要掌握男生变声期时的生理特点,妥当运用发声技巧和训练方式,完全可以发挥他们的声音特点,唱出动听的歌声。
为了让更多的男生学习、体验合唱的乐趣,孙茴于2004年开始组建男生合唱团。从小喜欢唱歌的王凯一直是班里的“高音”,可是变声期一到,他高亢嘹亮的嗓音优势就消失了,报名时颇有顾虑。“你乐感和音准都很不错,就是发声技巧有点不对,这样容易损伤发育中的声带。”孙茴将他选入队中,教他正确的发声方法,并根据他的嗓音条件,让他负责低声部的和声。
据介绍,参加合唱团的72个男生大多没有声乐基础,只有今年新入团的8名声乐特招新生是“专业人士”。“变声期的男生,嗓音变化比较大,而且声带易疲劳,训练难度比一般合唱团要大。”孙茴告诉记者,训练时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安排合适的位子,用加大训练频率代替训练时间长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音乐和爱,让他们坚持
不过,不是每个进入合唱团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唱歌。
周毅是合唱团现任团长,当初被选进合唱团时,他还不大乐意。“除了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了萨克斯,我对音乐一直没有什么兴趣,唱歌也不好听,真没想到孙老师会选中我,还给了我一个最高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周毅参加了几次练习。很快,他发现了合唱的乐趣,并着了迷。现在,即将毕业的他在繁忙课业和训练之余,还在努力地学习声乐,希望自己能考上上海音乐附中。
因为成绩下滑,爱唱歌的王凯也萌生过退团的念头。“那段时间学习压力大,训练时我都特别不在状态,好几次想退团。”经过团员们的开导、帮助和自我调试,终于找到了平衡。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他不仅恢复了正常水平,成绩还大大提高。
音乐,为孩子们插上了快乐的翅膀,哪怕排练再辛苦也不觉得。“中午一下课,我就拼命往音乐教室跑。孙老师总是笑着站在那里等我们。现在,如果哪天没排练,我都觉得空空的。”一位学生在博客上说。
没有我,只有我们
“合唱要看团体配合,唱歌的技巧大家都差不多,关键在于如何使团员们团结和睦,打成一片。”在孙茴看来,合唱团就是一个“家”,她就是这个家的家长。
平日里,她在训练之外,十分关心团员们的学习生活,买点心、接送回家成为家常便饭;外出演出,则当起了“全职家长”,甚至请来自己的父母帮忙一起照顾。表演回来,家里的阳台就变得蔚为壮观——一溜全挂满了孩子们花花绿绿的演出服。
“孙老师从来没跟我们红过脸,总是很耐心,我们还经常到孙老师家蹭饭呢。”提起孙茴,周毅和团员们的话变得特别多。也是在孙茴的影响下,合唱团非常融洽和睦,团员之间的感情比同班同学还要好。“在一起训练时,听歌声就可知道哪些同伴状态不对。”吴慧琪说,男孩子们有话就说,来场“man's talk”,很多问题都解决了。
“有时候训练,你会明显感到四个声部的声音一直往前冲,很不和谐,这时我们会停下来,相互探讨哪里出了问题,”周毅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受最多的并不是动听的歌声……而是不求回报的付出与爱。”
“没有我,只有我们。”说到这里,团员们都笑了。或许,这种团队精神才是合唱必胜之方。
王莉莉 叶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