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伦]最近特别好,一个是国家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呼吁改善社会环境,包括对网络的管理,对广告和影视作品的管理。还有专家呼吁一定要有分级制,这在国外实际上是很严格的。现在资讯很发达,孩子也可以手机上网,如果不加强管理的话,孩子是未成年人,未成年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有监护人,为什么要有监护人?因为父母知道有些事情要怎么处理,怎么分辨善恶。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分辨力是不合适的,前不久看了一个节目,谈的是孩子的早恋问题,有的嘉宾就谈一定要相信孩子有这个能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
[石彦伦]但是我就很着急,因为他是未成年人,如果你都相信他那你就撤掉他的监护人,也就不需要教育了。正是因为他不知道选择哪些,很模糊,所以有监护人保护他的权益,还要有教师来教育他。
[石彦伦]所以对孩子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社会环境好、法制观念强、社会风气好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利的;家庭环境好,家风严,父母的行为是一种楷模,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是有利的;学校的教育观念正确,对孩子的素质发展很有利。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是健全的,否则的话都会出现某一方面的缺失。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难讲谁重谁轻,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应该重视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其实一个孩子在家长看能找到工作,如果找到好工作就是我的得意门生,这两者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分歧,那这时候应该谁听谁的?
[石彦伦]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权威越来越强,因为现在的家长很难找出谁是文盲,大部分家长不管是正规教育出来的还是自学的,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文化。现在常常会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观念或者人才观念,乃至于对孩子未来的规划属于片面地给孩子固定死了。
[主持人]有盲目的情况。
[石彦伦]有盲目的,有一个说法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起跑线甚至划到幼儿园了,什么叫输?考不上好大学就叫输了吗?很难讲。所以家长用自己的思想来估计孩子将来怎么样比较片面。学校的老师面对学生亲情方面可能淡了一点,但是理智更重;家长这边亲情重了一点,理智稍微弱了一点。所以他强调孩子未来的责任是不能比别人差而失掉了怎么对孩子更幸福的分析。
[石彦伦]所以我觉得大概分析学校的老师可能更超脱一点、理智一点,用教育理念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亲情重一点,从感情方面要呵护得更大来规划他的未来。这样会出现一些分歧,学校对孩子提出批评教育,家长首先自己接受不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然这是极端了,一个老师批评孩子学习不能偷懒,让他练习写字母的时候,他把铅笔绑在一起,一写写好几个,就把家长找来说你的孩子很聪明,绑了三根铅笔一下写三个;家长一下急了说不对,明明绑了两支,怎么能说三支呢?这就是亲情笼罩下的不理智。绑两支、三支不是关键,关键是刻苦。
[石彦伦]所以我常跟家长和老师讲学习是艰苦的劳动,这是真理,如果谁能推翻这个真理,说学习不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那么我们学习就是一种游戏,是一个可玩着的学,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学习是必须认真的,是一种劳动。所以孩子常常受到家长的呵护,曾经有家长替孩子写作业,这就有点不理智了。
[石彦伦]所以我们认为在孩子教育上学校和家长有责任沟通,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多地应当听从学校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分析,特别是在成才观上要客观一点、大度一点,把心放得平一点。不要为了自己的脸面而做一点蠢事。新加坡做了一个调查,孩子背的书包一个赛一个的新,问孩子,你很在书包的新与不新、好与坏吗?孩子说无所谓,问家长你为什么买这么好的书包?家长说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的差。
[石彦伦]所以在很多问题上家长在对孩子的问题上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脸面来出发,而没有从怎么培养孩子的角度来出发。所以我要劝家长一句,在遇到和老师在孩子问题上有分歧的时候首先耐心听听老师对孩子的分析是否准确,然后提供老师不知道的信息共同分析孩子的问题在哪儿。不能说我护着孩子对老师的批评一概拒绝,但是不管孩子老师怎么说都行也不对。所以家长也要尽类似于老师的理性思考的责任,当然,从教师角度讲也要从呵护孩子的角度多有一些感性的投入,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同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