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和他们站在一起

2021年04月08日 11:05:19 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 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 字体:
核心提示:当前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环境引发的教育“内卷”状态,令孩子压力倍增,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不断攀升。

  金叶

  当前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环境引发的教育“内卷”状态,令孩子压力倍增,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不断攀升。该如何解锁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们带来更多成长养分和向上力量呢?日前,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温州中小学“心”健康论坛·大咖说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王志寰,在温州市道尔顿小学开讲,线上同步有40余万人次点击观看。

  市教育局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中小学“心”健康论坛和温州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导师团是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线上和线下的两大品牌,也是2021年温州教育十件实事中“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磅活动,全年将开展8期家校社心理素养提升论坛直播和200场健康导师进校园公益讲座。活动旨在全面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全力打造温州百万阳光少年。本次启动的“大咖说”是第二季中小学“心”健康论坛的直播首秀。

  与孩子产生共鸣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冰山,说的话、做的事都是浮于水面的一段表象,隐藏的内容和深层的内容需要被挖掘,孩子亦是如此。” 王志寰讲道,隐藏的内容包含孩子的感受、心里想要的,而深层内容包含孩子内在的渴望、内在的担忧与恐惧等。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说“我不要”时,隐藏的其实是“我不会”,再深层次就是“如果做错了就不值得被爱了”。

  关于如何解读孩子的心理,王志寰认为,受到环境、文化跟自己的调整,孩子对越看重、越渴求、影响越大、越受环境约束的事物表现的方式可能越不直接。不管表现出来的是怎样,内心里孩子们还是希望能被看见、被满足。当这个内在渴求被看见、被接纳、被支持、被善待时,家长与孩子就能建立情感连接,否则就会逐渐演变成情感断裂。

  王志寰提到他曾碰到过一个孩子上小学时数学很棒,可上初一第一天回来就对妈妈说“我讨厌死数学老师了,长那么丑,又不会教,当什么老师”。王志寰分析,一般家长的反应会是“怎么可以这样说老师”或者“数学很重要,你不可以因为讨厌老师放弃数学”。如果是这样的理性分析,今后孩子可能就不会和家长直接反馈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蹲低身体,和孩子站在一起,产生一种情绪上的共鸣。

  情绪到底是什么

  “情绪,是孩子面对事情时最迅速的反应。”王志寰讲道,在情绪状态下,大脑会进入“情绪语言模式”,这时候大脑处理事情的方式跟平时没有情绪时截然不同。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其实他需要家长的帮助,比如之前那位说自己讨厌数学老师的孩子,事实上他只是失望,初中的数学老师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正确的回应方式是“那你一定很难过,之前那么喜欢数学,现在换这样一个老师,你一定很失望”。“情绪的背后显示的就是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家长要能捕捉到这种情绪,陪伴孩子尽情抒发,待他逐渐恢复平静,沟通会来得更顺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究竟该如何有效引导呢?王志寰建议,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惯性反应,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学习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这里要注意的是,别让孩子从“撒娇”变成“撒野”——家长可以回应孩子情绪上的要求,让孩子尽情诉说,但绝不能是物质上的要求;协助孩子完成他们做不到的事,让他们有信赖感,但不能插手那些他们能做到的,否则孩子会出现过度依赖;限制行为,但不限制愿望,让孩子知道哪些事不能做,但他们依然被爱着;清楚、坚定且温和地执行界线,不能随孩子或者家长的情绪变动,执行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关怀,让他们学会慢慢适应。

[编辑: 郑敏敏] 
关键词:
转发到:温网微博

相关专题:

广告刊例 浙ICP备B2-20070215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广告热线:0577-88096612 E-mail:1240597213@qq.com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