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贫困家庭,三代出了11位博士,个个世界名校

2021年06月21日 12:13:00 来源:温州教育 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 字体:
核心提示:

2005年,阔别故乡70多年的项武德,回到老家乐清的一个小山村,望着大门上这幅“明礼仪知廉耻,言为信行笃慎”的对联,他心潮激荡,热泪滚滚。

这是父亲当年亲手写下的对联,父亲一生都恪守这样的言行,并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他也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子女,让他们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

项家三代人中,竟然有11个博士,2个硕士。

越走近这个家庭,越被这样书香的氛围所感染,越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和品行,才会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成为书香世家。

1905年,在浙江乐清市的一个小村子里,项武德的父亲项昌权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人家。

当年,不止是项昌权一家穷,是整个村子都穷。

曾经有民谣这样唱道:“脚踏石子两头翘,大溪湖头市市到,家里大小子女饿得呀呀叫”,足见当时的境况有多糟。

让人欣慰的是,项昌权从小就天资聪颖,是村子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街坊邻里见到他,都赞不绝口,夸他以后一定会有出息。

父母更是欣喜不已,即使家里穷,也竭尽全力供他读书。而他也终于如父母和村里人期望的那样,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继而到法国巴黎大学读研究生。

毕业后,他相继成为复旦大学、燕京大学的教授,又当上了郎溪县县长,还就任过台北市市长。

卸任后,一直担任大学教授,后来又创立了学校,这个学校以招收本校教职员工子女为主。

项昌权的妻子卢秀芝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知识渊博,为人温文儒雅,日常交谈时总能旁征博引,出口成章。

朝夕的耳濡目染,让三个儿子都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最后都成了数学家,他们的文学功底却十分浓厚,这些都离不开母亲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郎溪成了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人们纷纷逃离家乡,或投奔亲友,或浪迹天涯。

项昌权让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乐清老家的村子里躲避战火,身为郎溪县县长的项昌权则选择去了重庆。

卢秀芝和孩子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家乡。此时,孩子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卢秀芝于是在项氏祠堂里办起了小学,把村子里相同年纪的孩子都召集起来,亲自给他们上课。

在母亲眼里,无论生活如何贫困,都不能耽误孩子读书。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中,卢秀芝却于复旦大学毕业,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项昌权和卢秀芝都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给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请最好的老师,五个子女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儿子是博士,女儿是硕士。

项家三代人中,共出现11个博士,真正称得上是“博士之家”。

1944年,项武德出生在老家乐清的一个村子里,他刚出生不久,父母就将家搬到了上海,后来,又辗转来到台北市。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古文和历史,母亲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开口必是引经据典,娓娓而谈。

每天和这样一个博学的人相对,每一次对话都成了潜移默化的学习,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项武德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项武德中学的时候,母亲还专门为他请了清朝末期的一个秀才,教授他国文,跟着秀才学习《古文观止》。

这是一本专门为学生编写的古文体的散文作品集萃,里面收集的都是历代名人的作品,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杜牧等著名人士。

母亲从小要求他练字,他还能写得一手好书法。

由于生在动荡的年代,家里曾多次搬家,兄妹五人,都在不同的城市出生,而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却一刻都没有耽搁,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读书。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十年倏忽而过。

2005年,当项武德第一次站在故乡的家门口时,父亲已经离开五年,母亲也已进入耄耋之年。

一别70年,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地上是绵延的绿草,里面是自己曾经居住的破旧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屋后苍翠的树木依然如故,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老先生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项武德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天生就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却在大学时学了化学。

直到留学时他才发现,自己还是对数学情有独钟,于是又重新回到数学的轨道上来,利用业余时间把本科数学的内容全部补上。

那段时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图书馆,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数学的钻研。数学,也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永无止境的研究。

奔波了大半生后,他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做义工上来,为祖国贫困地区的学生助力。

而最让他难以割舍的还是家乡。这里有父母的足迹,有儿时的记忆,更有抹不掉挥不去的乡愁。

年龄越大,他越难以忘怀,几乎每年都要回来一次。由于父母在家里经常说大荆话,项武德的奶妈也是同乡,他的大荆话也说的特别流利。

回到家乡的项武德,一句大荆话就拉近了和父老乡亲的距离。

在他心里,家乡才是他永远的牵挂。

项武德和妻子都是在美国雪城退休的人员,却坚持做义工已达16年之久。

项武德做义工后,就经常回到祖国,内蒙、甘肃,广西等地都是他经常去的地方。

不仅是公益事业,他还以个人名义对学生进行捐助。

湖南大学的范国亮就是他资助的对象。

如今,范国亮已经参加工作,也一直和项武德保持着联络。

项武德每次来中国,都要抽时间去看看范国亮,并告诉他,要经常回老家,用自己走过的路,去激励当地的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出来,去接触更广阔的天地。

项武德说:“人就在一念之间,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走到更高远的地方。知识是最好的财富,一切名利都不重要。”

项武德夫妻为人和蔼真诚,他们不但帮助自己的同胞,也帮助世界各地那些贫困的学生,资助他们上学。

非洲的一名贫困学生来到美国后,项武德让他住到自己家里,一住就是半年多,直到大学毕业。

16年间,他们帮助了不计其数的贫困学生,竭尽自己所能,毫无怨言,这种高贵的人品,都来自儿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被知识武装起来的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项武德和妻子玛琦回到家乡时,还专门为当地的小学生举办了一场讲座,为他们介绍大洋彼岸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和他们交流互动,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国外的情况。

项武德和玛琦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他们对孩子的学业尤其重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几乎遇到的所有难题夫妻俩都能够自行解决。

只要孩子有疑问,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和孩子探讨、研究。

他说:“孩子的兴趣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任何的刻意督导。

项武德的儿子也是一名博士,工作中遇到难题时,他总是给父亲打电话,两人一起商讨解决。

家里聚会时的话题,总是围绕在数学上的讨论和分析。

项武德说:“只要学生锲而不舍,肯钻研,不放弃,那么学有所成是迟早的事。”

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引导。

由于父母对读书和教育的重视,项家兄妹个个优秀。

大哥项武忠和二哥项武义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大嫂郭誉佩是法律博士;二嫂谢婉贞是生化博士。

项武义还是几何学的著名人物,为了证实“开普勒定理”的正确,他花费多年时间,写下150页的论述,终于解决了曾经困扰人们几百年的一大难题。

而项武德是数学博士,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工作。

项家有强大的基因,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孩子的锲而不舍,最重要的是项昌权立下的家训,让项家的每个人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要求自己,为自己设定目标,并用一生的时光去为之努力。

项武德说:“我第一次来故乡,以前不知道有这幅对联。看到父亲刻在大门上‘明礼仪知廉耻,言为信行笃慎’的对联后,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一辈子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样的待人处事准则。父亲说,公平很重要。”

项昌权将这幅对联刻在门上,更刻在了自己的心上。

而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每个孩子都按照他的意愿成人成才,在各地发光发热。这11个博士,也足以让他一生都引以为傲,这也是一个父亲的成功。

在故乡,村口的老樟树,母亲办学的祠堂,村里的戏台,都成了家人念念不忘的乡情。

二哥项武义在家乡的村子里度过6年美好时光,当他首次回到家乡时,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母亲的教诲言犹在耳。

他说:“故乡一别就是几十年,第一次回来时,心都在颤抖。”

2005年,项武德第一次回到故乡,他虽然在这里出生,却在刚出生后不久,一家人就举家迁往上海,在他的脑海中,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家乡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远在他乡的游子心。

项家的11个博士,再一次告诉人们,好的家风家教和优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些儿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都成了难以忘记的过往,并刻在记忆中,终生相伴。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缩影,只有自己优秀了,才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听过一句话,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学问越高,越懂得礼仪和人品的重要,越会孜孜不倦地去攫取更多的知识,就会拥有更高的境界去驾驭人生。

就像项武德教授,已经76岁,还在无怨无悔地做义工。这种精神境界,这种甘于付出的情怀,只有人生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奉献。

[编辑: 孙晓青] 
关键词:
转发到:温网微博

相关专题:

广告刊例 浙ICP备B2-20070215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广告热线:0577-88096612 E-mail:1240597213@qq.com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