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城市大学共和国同龄人 畅谈温州巨变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 来源:温州晚报 作者:

  温州网讯 近日,温州城市大学光影社的成员们开展了70位“共和国同龄人”专题摄影活动。成员们不仅用镜头记录下70位共和国同龄人精彩的晚年生活,还帮他们修复了发黄的青春照,做成了一张张穿越感极强,又颇具风采的个人相册。

  这些“共和国同龄人”亲身见证了几十年来温州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其中六位“共和国同龄人”经历的故事吧!

  翁汉西:永远的“公交人”

  去翁汉西家采访,他正从温州城市大学上完课回来,一放下包,他就对记者说:“我怕你等太久,刚刚骑车回来的。”“去年,他把自己的车子也卖了,出行要么坐公交,要么骑自行车。”翁汉西的妻子解释道。

  翁汉西对公交有着特殊的情结,出行选择公交,写诗有很多也围绕温州公交这个主题。当有些人表示不解时,翁汉西总是说:“我这辈子,在温州公交集团(现为温州交运集团)工作了三十年。1969年赴黑龙江桦南县支边;1979年进入公交集团,曾任温州公交巴士公司、温州公交汽校等部门支部书记。退休后,喜欢去老年大学,与有着相同爱好的同龄人,出去采风,写诗词。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是个‘公交人’”。

  说着说着,翁汉西就忆起了以前的岁月。入职温州公交集团,他当过售票员、驾驶员、加油员等。当时的公交车,车况很差,途经路况差的地方,会出现半路抛锚的状况。车子启动不了,司机、售票员就让乘客一起下车去推车。乘客一边推着车,一边念叨:“‘青岛’牌(温州话谐音“经常坏”)车子, ‘嘉兴’牌(温州话谐音“很凶”)的售票员”。他与售票员每天的必备品就是帽子、深色耐脏的鞋子,就为了避免下班之后变成“煤炭”。

  上世纪九十年代,温州的路况逐渐变好,公交车逐步安装了空调,温州的“公交人”变美了,温州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对驾驶员的需求量也增加了。温州公交集团迎来了业务拓展的高峰期。此时,他这个书记还兼任安全副经理,晚上定时定点去各个公交站进行路检,监督驾驶员与售票员的安全行车工作。数年来,他可谓乐此不疲,一直忙到2009年退休。

  退休后的翁汉西,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参加了温州城市大学诗词写作班,并加入温州市老干部长青诗社。这些年,他的很多诗发表在《温州诗潮》《诗词月刊》《鹿城新咏》等刊物上。其中,有一首诗他格外喜欢,诗名为《温州大交通采风记》:布局周全有远谋,筹资合力建温州。凌云空客自天角,出境邮轮泊洞头。高铁回环城际贯,公交往返掌中求。比肩现代大都市,醉美蓝图不胜收。

  爱写诗、爱采风的他,多年来依旧习惯于坐公交车出行。尤其是这几年,他还学会使用支付宝的各项支付功能,学会每天拿出智能手机查看公交路线。感受到智能与便利的他,继续与公交结缘,做“智慧老人”。

  吴天寿:教驾驶的摄影师

  许多人说70岁的吴天寿“样样会”,既是驾驶教练,也是摄影师,既会修汽车,也会熟练运用PS和Coreldraw等制图软件……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古稀老人身上贴了那么多的“时髦”标签。

  去他家采访,他让我先去楼上的小阁楼瞧瞧。小阁楼很小,显眼处摆放着一台大屏幕的电脑,挂着诸多“摄影采访证”。

  吴天寿痴迷于拍照片,也爱收藏照片。他的人生经历已浓缩在一张张照片里,可谓仪式感很强。翻看电脑里的相册,他都会清楚地标明拍摄的日期以及图片说明。如,1968年3月入伍;1973年退伍后在温州梅屿发电厂任车队汽车修理班班长;1984年,任温州梅屿发电厂汽车驾校教练员和理论教员。

  已为社会培训一万多名驾驶人员的吴天寿,可以说是国家驾考制度的见证者。刚开始他在部队里学驾驶,是需要拜师学艺的,而且学车还得要争夺指标,学满两三年才能出师。后来,驾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他当驾校教练员时,变成了要学足半年,然后再进行约考。那个年代,不少学驾驶的人,觉得驾驶教练只擅长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时,没想到被吴天寿儒雅与内敛的教学方式改变了看法。

  “当时,我们温州梅屿发电厂创办的汽车驾校,是温州首家面向市民招生的驾校。起初,去技校报名的人,几乎都是想通过考驾照混口饭吃的市民。拿到驾照,要么想当出租车司机,要么想当货车司机。”吴天寿边看照片,边补充。随着私家车司机逐渐增多,驾考制度又进行了改革,学时缩短为40天左右,考生可以自主约考,很方便。

  退休后,吴天寿在依旧紧握方向盘的同时,还拿起了单反。他经常带着老年大学的同学,全国各地自驾游,一边看风景,一边拍摄风景。很多同学也都说,跟着驾驶技术超高的他,游玩放心、拍摄开心。而在吴天寿的心里,往后余生,只想多出去看看,多出去拍拍,沐浴阳光下,与时光同老。

  沙锦澜:围棋事业的志愿者

  想要找沙锦澜很简单,因为他不是在去围棋协会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老沙今年刚好是70岁,过生日时,想想他也没有其他的爱好,就买双运动鞋作为生日礼物,想让他在下完棋后,能多出去锻炼身体。”还没等记者采访沙锦澜,他的老伴已经打开了话匣子。

  沙锦澜年少时就酷爱围棋,想着要自制围棋。他将废弃药瓶小木塞,捡回家用黑色墨水,给小木塞涂色,制成了“木塞式”围棋。这个自制的围棋,陪伴了沙锦澜很长一段时间。

  有人问沙锦澜:你下了这么多年围棋,如今已取得了什么段位?他的回答一直都没有变过:“我一点都不在意段位取得第几,我是温州市围棋协会的一员,我把自己定位为围棋志愿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沙锦澜就和温州市围棋协会的其他成员,为加强市少儿围棋培训,与温州市少年宫联合举办了围棋培训班,并聘请职业棋手来温州执教,开创了温州围棋培训的先河。后来,数位全国的职业棋手陆陆续续来温州执教,很多温州人慕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少年宫围棋培训班学习。通过一次次参赛,这些业余少儿棋手的水平提升到省前三甲。

  退休后,他依旧为温州的围棋事业忙碌着。今年6月,他与温州老将谷传省参加了全国老年人围棋最高级别赛事第33届“劲松杯”全国老干部围棋赛,问鼎老干部组团体冠军;8月,他又组织了“润莱杯”第六届全国老知青围棋赛,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支队116名老知青棋手参加角逐。他一次次地组织赛事,开“碰头会”,策划活动,带队去外地比赛,每一件事情均处理得井井有条。

  沙锦澜很爱围棋,当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叫他“退”下来,安享晚年。他总觉得,以前他为围棋忙碌,一直在做人生的“加法”,付出很多也得到很多;而现在,即便是“忙”,也是在做人生的“减法”,一颗平常心,找到生活的真正归属。

  曹莲芬:见证温州60年发展

  曹莲芬出生在温州和平解放的前一天。 1958年5月31日,距离今天已过去60周年,但那天发生的事情曹莲芬至今记忆深刻。那天她刚满10岁,她就读的小学在大众电影院举办少先队入队仪式,曹莲芬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仪式结束临近夜晚,她回到家一推开门,惊喜地发现昔日昏暗的庭院里灯火通明。“家里安装电灯啦!”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曹莲芬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

  那时候不仅物质匮乏,交通也非常不便。1974年,曹莲芬从黑龙江返温,要在上海转坐轮船,要托人半夜起来排队买票。曹莲芬记得,当时买的五等舱船票票价五元钱,她坐了一夜两天的轮船才从上海到温州。回到温州的第二年,曹莲芬与丈夫结婚,托人去上海带回来2床被单、2套内衣,2个果盘,就是结婚全部的家当。曹莲芬说,上世纪70年代,物质还是匮乏。夫妻俩分别分配在温州钟表厂和温州面砖厂工作,有了固定收入。

  改革开放后,温州鼓励发展个体户,身边很多人开始风风火火办企业,曹莲芬的丈夫也和亲戚一起办起了小型皮革机械厂。赚到钱后,家人就去乐清黄华码头市场,买了一台日本三洋电视机,虽然黑白的画面很模糊,还经常收不到信号,但一家人仍旧开心不已。

  在温州城市大学报了学习班学吹葫芦丝,平时经常去国内外各地旅游……曹莲芬说,过去她觉得衣食无忧就是最大的幸福,完全想不到今天的生活远超过去的梦想。现在她退休在家,每个月都有退休金,每天只需想着如何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一些。她觉得无比满足与自豪,也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吴永龙:用书画为祖国献礼

  每逢周末,在市区马鞍池公园一侧房内,就会不时传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四五位中年人围在一起聆听老师的评点。这位老师就是我市书画名家吴永龙。

  吴永龙,1949年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致公画院画师、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理事。他擅长楷书,兼工行草。书法作品曾获《第一届全浙大展》铜奖;楷书《滕王阁序》获《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等,并出版发行七部书画作品集。

  吴永龙从小就喜爱书画,少时的他每天不间断地练字作画,与书画结下了深厚之缘。在学习历代书法大师的传统中,融会贯通自成风格。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幼小练字是在菜油灯下,至后来菜油灯变成了煤油灯,再接着煤油灯又变成了15瓦的电灯。

  吴永龙认为书画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造作,他潜心修炼,苦学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终于有所收获。上世纪70年代,吴永龙正式进入温州书画界。2009年10月1日,适逢新中国60华诞,吴永龙决定将他创作的所有作品为国庆献礼。经过周密准备,由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和瑞安市文联联合主办的《故乡情·吴绶镐吴永龙书画展》大型书画展览于玉海楼隆重开幕,所展出的8条屏草书,显示吴永龙草书创作已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近年来,在市书协连续举办的传统项目新春祝福笔会上,吴永龙都会现场挥墨。他还多次应邀参加各社区举办的送春联活动以及参加书法名家书画义卖,所得的善款全用于帮扶贫困群体。

  几十年来,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他在艺术道路上都孜孜不倦,如今到了晚年,他对书法的热爱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翰墨书香中寻到了幸福和快乐。

  王爱娟:观看过国庆阅兵的女兵

  出生于1949年12月的王爱娟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立志要成为一名女兵。1968年3月28日,18岁的王爱娟接到入伍通知书,她兴奋得几乎一宿没睡。她现在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当我们20位姑娘穿上绿军装时(左上图中),令多少人刮目相看,令多少女孩向往。”

  入伍前,她是长裙飘飘、外表柔弱的“文艺女青年”。可一到部队,她就成了全力冲锋的帅气女兵。从军12年,在军营的历练中,条件特别艰苦,但她总感觉为祖国做贡献,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其间,她还参加过国庆阅兵,她兴奋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心情:“向右看,一二,咔咔,一个摆头,非常有气势。”

  1980年,王爱娟部队干部转业,分配至市民政局军干所烈士馆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她还先后在市军队干休所、市历史馆、市文明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工作。这一路过来,她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什么事都要争取比别人干得多、干得好。即使退了休,不再为事业奔忙的她参加温州老年大学学习班,报名书法、山水、电脑、诗词、国画等多门功课,作品多次获得省、市书画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

  王爱娟还是浙江省老干部美术协会会员,温州市老干部书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闲暇时间,她还配合社会开展下基层慈善志愿者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她的退休生活,她说:“我愿意多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COPYRIGHT © 温州新闻网 版权所有温州城市大学(温州电大) 温州新闻网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