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教育“活字典”追忆教改人与事

温州教育“活字典”追忆教改人与事

温州网 2024-04-03 09:06:10
3月20日,市教育局联合本报启动“瓯越师表·40年40人”寻访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6年,少艺校的舞蹈节目《海蛋》在浙江省第二届艺术节比赛中获优秀节目奖,领舞的学生是黄豆豆(中)。 少艺校供图

  他,创办了温州第一所公有民办学校,撬动民间资本流向公共教育;

  她,改变了温州艺术教育的格局,推动应试教育逐渐转向全面素质教育……

  3月20日,市教育局联合本报启动“瓯越师表·40年40人”寻访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日前,记者走进温州教育史馆,邀请该馆馆长、原温州教委主任潘龙俊,副馆长、原温州教委退休干部金文斌两位温州教育界的“活字典”,讲述他们记忆深刻的教育改革人物和事件。

  撬动民间资本流向公共教育

  他办起温州第一所公有民办学校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自1985年第一届教师节以来,瓯越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改革先锋、模范教师等。潘龙俊说:“别说40个人物,就算100人、200人都很容易找出来。”

  潘老师虽已进入耄耋之年,对温州教育往事却是记得非常清楚。他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教师节慰问学校,时任市长因为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去。还有,大多数学校的校舍都是破旧房、危房。

  “政府穷,但是民间还是比较富的,我们就想着,怎么把民间资本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潘龙俊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温州单一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教育拨入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大社会大教育的投资体系。特别是1993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温州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规定》提出要建立社会参与教育的机制以后,温州集资办学方兴未艾、捐资助教蔚然成风。1994年,省教委表彰了17位民办学校办学者和校长,温州一个地级市就占了7位。

  在民办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一位校长给潘龙俊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温州四中原校长、温州外国语学校首任校长谢朔南。“他是一位英语老师,刚到温州四中任职时,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知道学校在外语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就提出创立‘公有民办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大胆想法,并很快得到了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最后还真的给办成了,现在办得很好。”潘老师说,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创办对温州来说很有意义,它是温州第一所外国语学校,也是温州第一所公有民办学校。

  说起集资办学,温州大学的创办是绕不开的话题。“喏喏喏,坐在你旁边的金老师,就是背后的推动者。”潘老师指着金文斌老师说。1985年,温州大学发动老百姓认购“三元券”,筹得1000万元,最后成功创办。“三元券”的金点子正是源于金老师。至今,他还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金三元”。

  “不讲了不讲了,这个说太多了。”金老师不好意思地摇摇手。

  推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她领舞20多年让少艺校闻名全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基础教育的发展可圈可点。据《温州教育志》,1993-1995年,温州教育发生了巨变,其中基础教育大大加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逐年提高,1995年分别达到99.63%、99.7%;全市中小学校网布局得到合理调整,初中发展迅速,高中稳步发展;中小学办学标准和评估条件先后制定,使中小学办学逐步走向标准化,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期间,‘三少’的成立、发展壮大意义尤为重大,直接推动我们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这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潘老师口中的“三少”指的是温州少艺校、少体校、少美校,“变化最大的是少艺校,原来,学校破烂不堪,连校门都没有,舞蹈室的地板没有一块是好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硬是走出来了,现在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闻名全球了。”

  温州少艺校巨变的背后是舞蹈教育家池禄的坚持。1984年,少艺校陷入解散危机。由于1978年高考恢复,不少家长让孩子离开艺校去学文化课,又面临老校长退休、老师只剩下四五人的窘境。在大家的推荐下,36岁的池禄扛起校长的担子,从一名舞蹈老师成为了校长。

  “刚开始那会,学校很艰难的,要项目没项目,要钱没钱,她就给上级政府部门、媒体写信,一点一点争取,太不容易了。”金老师对池禄的印象也很深刻。

  “她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这一点难能可贵。”潘龙俊回忆说,很多学生都是她自己跑到人家家里要过来的,学生毕业以后,她还会不定期了解他们的状况。在她的带领下,邢时苗、黄豆豆、谷好好、张志、李丹、刘迎宏、余霄、柯绿娃、曹众、张文海、毛戈平等一批学生从温州少艺校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20多年如一日,要不是对艺术的热爱,是做不到的。”对池禄,金文斌这样评价道。

  致力改变薄弱学校落后状况

  她甘当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潘龙俊担任温州教委主任时就深知这个道理,“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加强师范院校建设,扩大招生计划,加快‘民转公’步伐,将合格的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引进外地优秀教师等;在如何留住这些教师方面,我们实行各级各类教师退休金按工资全额发放,这在省内其他城市是没有的。”

  “以前引进教师不像现在给各种优惠政策,相反,到城里来,他们还要付‘进城费’的。”潘老师回忆说。1992年,市教委从丽水引进一位名校长,“这位老师特别有亲和力,到哪里都能把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她到哪所学校,哪所学校就会办好。这样的人才,怎么能让她付进城费呢?后来市委市政府开了绿灯,这项费用就取消了。”

  潘龙俊说的这位人才就是项剑萍老师。她调到温州工作后,开始担任温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在她担任校长之前,温州市第十一中学还是一所薄弱初中,辖区内的许多家长不喜欢这所学校,许多学习成绩好的小学毕业生要择校到其他学校学习。她当校长的第一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有30多名毕业生被重点高中录取,比往年翻了一番多。在她任职任教的三年期间,辖区内的很多学生和家长喜欢上了这所学校,他们不再择校。

  “原来温州商校的校长叶正中也很有故事。”金老师接着说,叶老先生一生46年献身职业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面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渠道”办学,先后三次获得市级劳模和一次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我们身边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人物,这次寻访活动一定要好好挖掘,把典型都找出来、记录下来。”

  “瓯越师表·40年40人”寻访活动启动以来,市教育局已经陆续收到各地教育部门、教职工、家长、学生等发来的推荐信。选树活动自荐、推荐环节要持续到4月19日,有意者可关注“温州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点击“教育热点”中的“瓯越师表·40年40人”申报入口进行线上报送。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教育“活字典”追忆教改人与事

  记者:曾云毕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教育频道 编辑:温正祥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