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退休?聚焦孤独症青年就业困境
编者按: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这一特殊群体再度走进公众视野。不能融入社会,不被社会接纳,已经是孤独症群体所面临的很大的问题,而对于大龄孤独症青年来说,就业,更成为了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在世界孤独症日前夕,温州日报记者走进大龄孤独症青年的家庭,以他们就业为切口,将媒体关注的目光聚焦到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需要被看见,让更多的人了解、包容和接纳,并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支持,为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
在孤独症群体中,“毕业即失业,失业即退休”的无奈话语广为流传。业内数据显示,孤独症青年整体就业率不超过10%。面对这一普遍性的就业困境,温州市积极行动,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互助组织等多方协同探索,为孤独症青年就业给出了多元化解决方案。
就业无门
多数被迫困守家中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位孤独症青年家长,探访了多家孤独症互助机构。发现孤独症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由于就业渠道狭窄、家长时间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大多数只能选择留在家中,继而引发了情绪低落、自身病情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孩子没地方上班,我只能每周带着他到处跑。”杨加法是23岁孤独症青年睿睿(化名)的父亲。为了让孩子多接触外界、缓解病情,他每周都会带着孩子四处走动,“一周起码有三四次,从不间断。”他告诉记者,孩子从特殊学校毕业后,由于没有适合的工作岗位,在家待过一段时间,但越待越发现不对劲。“整个人变得非常沉默,也不跟人交流,问他也不回应。”由于和外界接触的减少,睿睿的交流意愿和交流能力出现了退化。杨加法思量再三,决定将孩子带在身边,每周带着孩子参加孤独症互助团体组织的各种篮球赛、足球赛、歌唱比赛。“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累点就累点吧。”他说:“如果能有适合的工作岗位接收孩子,我们家长也会轻松很多、放心很多。”
无独有偶,今年25岁的孤独症青年骐骐(化名)也曾一度困守家中。“我的孩子一定不能再在家待下去。”在鹿城区滨江街道残疾人之家,记者见到了正在装搭电气设备配件的骐骐,还有他的母亲姚红。姚红告诉记者,骐骐在16岁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由于自己和先生平时也很忙,就请了一个专职保姆在家陪孩子。“很短的时间里,孩子的情绪变得异常烦躁,频繁多动、还出现很多危险的行为。”姚红说,骐骐在家中会摸插线板的孔洞,打开家里的窗户,把她吓得不轻。经过多方打听,姚红将骐骐送到了这里。残疾人之家安排的工疗项目,即通过来料加工业务达到孤独症患者缓解病情,提升交流和动手能力的目的。“他在这里有事情做,情绪稳定了很多,人也变得高兴多了。”姚红现在每天早晚两次接送孩子。
杨加法和姚红是家长中的少数,多数的孤独症青年由于就业无门、无人陪同、家长精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只能无奈地长时间困守家中。
适配岗位寥寥
就业举步维艰
由于孤独症等心智障碍群体具有特殊性,目前社会上能够适配他们的工作岗位极为稀缺。今年3月,我市在中国残联就业服务平台开设了温州残疾人招聘专场,在岗位描述中,要求为肢体残疾的占到大多数。适合孤独症在内的心智障碍者的岗位,少之又少。
记者近日联系到一家招聘残疾人的企业,招聘人员表示:“没有办法招收心智障碍群体,担心出问题。”
在孤独症青年求职路上,杨加法带着睿睿找工作碰壁是家常便饭。他曾带着睿睿找过多次工作,有招人的企业他就过去试一试,但最后都被用人企业婉拒。“残疾人在就业方面是弱势群体,孤独症青年是弱势中的弱势。”面对当下的现状,他保持乐观心态,“放手不放眼,也不放弃。”
“孤独症群体的整体就业率不会超过10%。”苍南县暖星园家长互助中心负责人温文静也是一位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她向记者透露示,中心曾与当地洗车场、快递站、饭店等企业对接,开发出了洗车、快递挑拣、净菜整理等工作岗位,孤独症员工的薪资也能向健全员工看齐。然而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毕竟数量稀缺,只能吸纳相当少的孤独症青年就业。
温州市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主席张建霞告诉记者:“他们是有工作能力的,只是目前没有适配的岗位。”孤独症青年通过多次重复训练,是能够掌握标准化的技能的。她说,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她告诉记者:“工作,对孤独症青年来说就是职业康复。”孤独症青年在工作中能改善病情、提升技能,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老了后,孩子怎么办?”多位孤独症青年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最为忧虑的事情。他们表示,如果孩子能实现庇护性就业,培养一技之长,就能够自力更生在社会上立足。
多方协同
探索就业出路
孤独症青年就业的出路在哪里?面对普遍性的社会困局,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到孤独症群体。近年来,我市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家长互助组织、民间公益团体等社会各界在探索中给出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去年,温州市支持壹星酿、星融咖等烘焙坊建成了11个孤独症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壹星酿烘焙坊的负责人胡温中,同时也是两个孤独症青年的父亲。“目前8家门店共有孤独症员工25人,年龄从18岁到24岁不等。”他告诉记者,孤独症员工在店里可以从事点单服务、咖啡制作、蛋挞制作、饼干包装、送货服务等工作。“经过培训,我的大儿子现在一天能做100个蛋挞。”同时,胡温中也向记者坦言,由于是纯市场化的运营,经营烘焙坊的竞争压力不小。好在,在平时经营中,能收到来自政府部门、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的诸多支持和帮助。“解决一个孩子的就业,背后就是救助了一个家庭。”胡温中表示,自己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我们将通过技能培训和岗位实践,助力孤独症等残障人士就业。”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朱慧铭表示,鹿城区残联正在打造的残健融合共富善创中心,将面向孤独症、听障、残障等人群,提供融合技能培训、岗位实践、残疾人直播带货等多元功能,推动残障人士实现就业质量提升。该中心于今年5月完成主体工程装修后,将定向招募心智障碍青年进行评估和培训。“通过评估、培训、实训等流程,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匹配用人企业的岗位要求。”朱慧铭说,未来将把培训合格的包括孤独症在内的心智障碍青年,通过群团组织信用背书的方式,输送到本地用人企业。
在多方的助力和探索下,孤独症青年正逐步搭建起通往职场的桥梁。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