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正式出台《“好学温州 教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
六大行动描绘新蓝图
100%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每百名中小学生拥有1.2名骨干教师、在温高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达22个……近日,《“好学温州 教育强市”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正式出台。未来三年,温州将深化实施立德树人固本铸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高等教育提能增效、职业教育体系升级、教师队伍德才促优、教育改革生态优化六大行动,大力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大中小幼育人一体化等改革,全力打造城乡一体均优、教育质量领先、科创支撑强劲、教育生态优质的教育强市。
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方案》指出,未来三年,我市将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擦亮“大榕树·温思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深化“明眸皓齿”“阳光体育”等行动,重点推进“温心健康”工程,打造“品质校园”“爱阅读”等文化建设品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聚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温州百姓共同的期盼。根据《方案》,我市将优化城乡校网布局,推进新校优建、老校挖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稳步增加公办幼儿学位,深化“托幼一体化”改革,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以上,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做好孤独症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安置工作;完善全域“教共体”运行模式,探索“小班化”改革;推进“小飞鸥”入学便利化改革,为持有居住证的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实施“县中振兴”行动,推进学术高中、特色高中培育,加快推进优质普高校舍建设,新增学位9000个以上。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方案》强调,未来三年,我市将加快推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发展,培优建设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建设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温州大学以“省市共建”方式进入省“双一流196工程”行列,支持温州理工学院、温州商学院加强学科建设,支持温州肯恩大学建设国际化高水平大学,加快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本进程,支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推进第二期国家“双高”建设;支持高校参与瓯江实验室、一港五谷等高能级平台建设,支持校地共建产业学院,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根据《方案》,我市将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专业质量,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中本一体化、中高职一体化等长学制专业占比达到60%以上,中职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占比达到85%;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建设市域产教融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职业启蒙和职普融通教育。
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市建设的第一资源。未来三年,我市将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始终,推进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培养改革,深化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制改革和教师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建设,优化教师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育,完善中小学教师编制“市管县用”“共享流转”等机制,加强教师跨区域、跨学段、跨学校调配;加强教研师训工作,优化设置暖心关爱教师项目。
改革创新则是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方案》指出,未来三年,我市将系统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迭代升级教育“数字大脑”和创新应用场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广泛应用,加强学生AI通识教育、教师AI素养培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生学习品质监测评价、教师成长型评价、学校发展型评价等体系;推进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提升“校园餐”供餐质量,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发展目标
到2027年,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建成比例分别达到100%、75%,大中小幼各学段学位总体实现结构合理、梯次优化,每100名中小学生拥有骨干教师数达到1.2名,在温高校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达到22个,“双一流”高校、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现“零的突破”。
六大行动
01
立德树人固本铸魂行动
● 擦亮“大榕树·温思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
● 深化“明眸皓齿”“阳光体育”“温心健康”等行动
●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02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 推进城乡校网布局优化
● 深化“托幼一体化”改革,稳妥推进免费学前教育
● 迭代“小飞鸥”入学便利化改革
● 推进“县中振兴”行动,推进学术高中、特色高中培育
● 加大普高学位挖潜扩容力度,积极应对普高学位高峰
03
高等教育提能增效行动
● 加快实施市属高校基础设施提质“一校一策”
● 推进高校学科攀峰、内涵发展
●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04
职业教育体系升级行动
● 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
● 完善一体设计、贯通衔接、灵活多样的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
●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05
教师队伍德才促优行动
● 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 推进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培养改革和师资统筹配置
● 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06
教育改革生态优化行动
● 完善学生学习品质监测评价、教师成长型评价、学校发展型评价等体系
● 加强学生AI通识教育、教师AI素养培训
●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
● 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
● 推进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来源:温州日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