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教育改革在温州》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向全国介绍推广教育改革创新的“温州经验”。其中,《区域“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温州行动》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录其中。
本报记者潘舒畅
近日,《教育改革在温州》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向全国介绍推广教育改革创新的“温州经验”。其中,《区域“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温州行动》作为典型案例被收录其中。
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一直是温州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走进当下学校,你会发现,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悄然被学为中心的教学所取代,以生为本的理念,日臻规范的教学管理,丰富多元的课程选择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进入新时代,借助大数据、云阅卷平台等先进技术,温州的基础教育也将更精准、更智慧。
1978年-2001年
课程“大一统”
填鸭式教学盛行
1978年,党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如果要给那个年代的课程做一个总体描述的话,我想核心关键词应该是‘大一统’。”一位姓叶的小学退休教师告诉记者,当时,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实施方式、评价标准,都是国家给定的,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成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国家统一规定了教学内容,全国同龄学生几乎都学习同一本教科书,也有一套强大的教研系统来帮助和督促教师,如何把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如每篇文章应该教到什么程度,用多少课时教,提供哪些教辅材料等),还恢复了曾用了很长时间逐渐建立的,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的统一高考制度,以对哪些学习结果是重要的做出统一的衡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一改“满堂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996年,温州市教委制定和实施中小学课堂讲练工程。据当时参与的老教师回忆,讲练工程的核心是教师精讲、学生多学,其目的是打造实效课堂。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40年课改历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事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给以后的温州课改留下了宝贵经验,也为如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留下了思考空间。
2001年-2012年
启动“新课改”
兼顾知识和能力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新课程”几乎成为了整个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代名词。
温州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试点工作于2002年启动,课改推动了课程理念、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系统改革,推出了“三维目标”,也带动了狭义的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师教的改革和学生学的变革,重构了师生关系,兼顾了知识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胡玫院长说,“在新的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特别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的这10余年时间里,温州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开展起来。该活动面向全市范围内每一位农村教师,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工作小组,根据农村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这四方面的基本规范标准,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贯彻、执行。同时,还组织百名专家讲师团,为各县(市、区)提供专业引领。
具有温州特色的地方课程研发启动起来。瓯越文化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开发与实施、瓯越文化特色课程《“三小”实践课程》暨“三小”(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培育计划推出……目前温州已使用的14册地方课程紧贴学段特点和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形成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职高的地方文化课程群,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大量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有的基于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有的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如温州中学于2010年率先开设了自主招生类课程,并新增生涯规划类、德育课程类课程,以求系统建立起适合学生发展的七大领域校本课程体系;温州市实验小学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自主、合作学习推出了“整理课”,并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而开设了家庭实验室项目等,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为确保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温州市教研院组建课改协作共同体——全市16所课程改革联系学校,开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区域校本教研联盟制度、高中项目组制度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作为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组84个成员之一,温州的校本教研与全省、全国工作对接,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至今
借助“互联网+”
教学更精准个性
2013年9月,我市正式启动“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倡导“学为中心”,并加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全市104所学校以此为出发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革新之路,翻转课堂、小组学习、学案导学、学情诊断等诸多实践打破了原本沉寂的课堂:小组排排坐了,课堂热闹了,学生发言积极了,手里有平板电脑了,倾听、记录、讨论、质疑变得习以为常,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成为历史。
为巩固改革成果,2017年9月,我市中小学启动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日常课堂教学改进为抓手,通过“学为中心”课堂提升、“有效作业”优化、“学习评价”改进、“教学常规”等四大行动,进一步改善教与学关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高考生享受到了精准教学带来的红利。利用云阅卷平台,我市开展每年3次的全市高三统一测试、统一阅卷、统一分析工作,获取我市高三全体学生学科、选考及高考适应性考试的大数据,为市县教研员、校长、段长、学科组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家长等提供高考、选考、学考、组合类等四种类别五个层次的质量评估报告。借助全市高中质量分析研讨会,分析每一阶段学科教学的得与失,提供教学反馈与指导建议;借助手机APP,让云平台产生数据分析结果服务每一位学生,提供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科每一道试题的精准反馈,助推个性化学习。同时,区域和学校科学利用数据诊断教学情况,大大提高了评估与诊断的精准性,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助推温州市高考水平连续三年提高,攀升至全省平均水平,市直属普高达到全省优秀水平。
现阶段,温州市推出多种措施让课程走向综合性和实践性。2018年4月,《温州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印发,该计划提出了六大优化行动。其中,在学习素养优化中,除“爱阅读”外,推出了STEAM跨学科学习项目。6月,我市成立了“浙南STEA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制订温州市STEAM基础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并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列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研究课题。另外,温州市整体推进区域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创造性提出校外实践基地“1+X+Y”布局与运行机制,目前已建成12个学生综合实践中心基地,实现县域的全覆盖;整合48个分基地,62个校内小基地,覆盖三分之一乡镇(街道)。开发建成活动项目涉及生存体验、科学实践、素质拓展、主题教育四大领域27个模块,开发活动课程180多门,其中精品课程3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