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让青少年“骨子里”挺起来

2021年03月09日 09:27:51 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 查看评论 手机看新闻 字体:
核心提示:

  今年1月,青少年“阳刚之气”培养等相关话题引发热议。

  近日,有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在人才培养中,注意性别差异教育的议案,建议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真正让“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事实上,有关男女差异问题的探讨,早已不是新鲜事。

  心理专家表示,从个性特征上来说,每个人都有男性化与女性化双面性,因此当男生出现女性化表现时并不奇怪。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而非一味指责、嘲讽。当然,所谓的“阳刚之气”不仅仅是性别差,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品质,让当代青少年“骨子里”挺起来。

  “阳刚之气”是由内到外的体现

  16岁的小成(化名)今年读高一,因为上课精神不集中,有时候还睡觉,家长带他前往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

  一进门,该院副院长、儿童青少年心身问题门诊主任医师郑维芳就发现小成有点不一样,他的穿着比较中性,看上去有点柔弱,几乎不说话。根据以往的经验,郑维芳觉得事情不简单。还没等他开口,家长便大吐苦水。原来,小成以及弟弟一直跟父母在外地生活,回温州还不久。小成是个乖巧的孩子,他听父母的话,学习也特别努力,只是成绩一直上不去。小成还是个“暖男”,对家人特别体贴,妈妈忙的时候,他主动帮忙照顾弟弟。家里有人生病,他给端水送药,晚上还会守着观察。这样的小成在父母眼里却成了缺少男人气,尤其是爸爸,经常劈头盖脸地骂过去,说小成太不像个男人。即使在就诊时,爸爸仍然对小成冷嘲热讽。面对指责,小成一言不发,这更激起爸爸的不满,爸爸甚至说小成还不如那些离家出走的孩子,他们都比小成有主见。

  郑维芳安抚了爸爸的情绪,随后让小成做相关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之后,考虑小成的问题主要来自心理因素。郑维芳告诉小成家长,小成的情况是被动攻击,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这一问题的表现。他建议最好进行家庭治疗,爸爸要多介入养育,多带孩子开展体育项目,增强其阳刚之气。

  “其实,小成是个有爱心、有耐心的孩子,其‘暖男’气质是值得夸赞的,也正是需要培养的‘阳刚之气’。”郑维芳表示,临床上,像小成这样性格的男生不少见,在他们“女性化”的特质里,总能找到优秀的品质,只是家长关注的永远是他们身上不好的一面。他认为,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并非简单地让其拥有强健的气魄、男性的气概,更多应该是自信、独立、勇敢、有担当、有爱心等优秀品质的提升,让其外强壮健康,内阳光坚韧,是由内到外的体现。

  男生女性化,并不奇怪

  性别,是指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郑维芳介绍,社会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男女性别差异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分析。一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生物差异;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在两性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心理差异;三是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角色差异。

  所谓男生女性化,主要是从性别心理与性别角色来说的。在外观上,他们的容貌、打扮偏女性。他们的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个性喜静怕动,缺乏冒险、勇敢和探索精神,达不到社会所期待的“男子气概”,引发家庭、社会的担忧。

  其实,男生出现女性化并不奇怪。郑维芳表示,从个性特征上来说,一个人,不管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性格都有双面性。男生有男性化的一面,也有女性化的一面,同样,女生也可以既有男性化的一面又有女性化的一面。所以当一个男人表现出细腻、体贴等女性气质时,不必过于担忧,这只是他体内正常的女性特征的释放。

  “关于男生女性化这一探讨,好像从未停止。”郑维芳分析,导致男生女性化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在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照护者多为妈妈、奶奶、外婆等女性角色,保姆也差不多都是女性,孩子自然而然地接纳了许多女性特征。其次,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尤其是学龄前教育,男教师的面孔几乎为零,加上不少家庭,爸爸养育角色的缺失,孩子所能感受到的男性特征少之又少。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男人从事的已不是过去“农耕时代”的力量型工作了,对于男人的“健壮”要求也降低了。加上娱乐圈的“精致”男星较普遍,青少年难免受其影响,因而出现了外貌、装扮女性化的现象。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性别差异表现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需把握度。一旦过度,将引发心理疾病。

  读六年级的超超(化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情况有所好转。提起这段经历,超超的妈妈差点得了焦虑症。事情是从妈妈发现自己的内衣、内裤偶尔会找不到开始的。起先,她单纯地以为就是被自己乱放找不到了。一次,在整理超超房间的时候,妈妈找到了被超超藏起来的她的内衣、内裤。她觉得事情严重,开了家庭会议。不说不知道,奶奶还爆出曾经看见超超拿着一件内衣在自己身上比画,她没敢讲。

  郑维芳跟超超聊过之后,认为其对女性私密用品还处在好奇阶段,并非“异装癖”,随后给予其心理辅导,还叮嘱家长不要过度渲染此事,让超超自己慢慢从中脱离出来。“‘异装癖’‘异性癖’这些都属于心理疾病,患者喜欢异性的衣服、饰品,甚至对自己的性别不认同,要去做变性手术。”郑维芳说,一旦到了这个阶段,治疗就相当困难了。因此,在早期,家长应该去正确引导。像小成的爸爸,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在肯定小成好的行为的同时,给予更多男性形象的灌输。还有超超,家长应早点介入,还可以在更早期给予孩子性别差异相关知识的引导。

  “一般来说,孩子在3岁的时候会开始有性别差异的概念,他们回家可能会问妈妈,为什么男生站着小便,女生蹲着小便?这个时候,家长就要用浅显易懂的回答告诉孩子男女的区别。”郑维芳强调了爸爸在养育中的重要性,他说,在0-3岁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注意到爸爸了,如果这个时期缺乏爸爸的形象,那么孩子容易缺乏一些男性化的特征,如勇气、信心等,在性别角色当中则更容易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运动会缺少兴趣。平日,爸爸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胡宁

[编辑: 郑敏敏] 
关键词:
转发到:温网微博

相关专题:

广告刊例 浙ICP备B2-20070215 国新办发函2006.78号 广告热线:0577-88096612 E-mail:1240597213@qq.com

温州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