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完一本书,要问这本书讲了什么吗?
近日“双十一”,家长们纷纷共享阅读书单,准备为孩子囤一批精神食粮。然而,看很多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指导孩子爱上看书、有效读书。
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要不要问这本书讲了什么?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如果讲不出来,就是没有认真读。
对于这种阅读现象,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市名校长张延银的观点是:不必要问,也不能这样下结论。这是一个普遍的阅读误区。
“这本书讲了什么?”这是父母的终极拷问,孩子的痛苦来源 。“寻求答案式”的提问,破坏了整个阅读的连贯性和孩子沉浸书中的情感体验。
每一个人对每一本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家长提问的背后,心里往往已经预设了定性的答案,这本身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是一个很大的限制。这些不恰当的问题提多了,孩子答不上来或者感觉无趣,渐渐就会产生阅读焦虑感,并演变成拒绝阅读。
类似的行为还有,必须边阅读边做笔记,盲目追求速度,强行让孩子读不喜欢的书,喜欢随时去纠正孩子的阅读感受等等。其实,在孩子阅读的问题上,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待家长去做。
张延银认为,比起孩子是否读懂,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在“读完一本喜欢的书”之后,更好地回应和支持孩子去“再经历相同的阅读乐趣”。比如:给孩子提供他(她)喜欢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是相同主题的更多作品。甚至只是单纯地让孩子再次阅读。这些才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位思考型的读者非常重要的做法。
张延银鼓励家长们,要和孩子讨论、分享和回味阅读体验,克制阅读后的道理归纳,不要功利性地阅读,多注重“熏陶”,少聚焦“答案”。开卷有益,把书打开就可以了,愿意花时间去读,愿意安安静静地去读,在书中找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这比什么技巧和提问都重要。
一个人能走多远,能看见一个多辽阔的世界,取决于他从童年、少年到青年,一路读过的课外书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父母向孩子提问了什么样的问题。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