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螺蛳壳”里做“双增”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南宋诗人曹豳笔下的田园风光,正是瑞安市曹村镇第二小学所在地——曹村。走出曹村二小校门500米开外,便是曹村耕读广场。学校租赁下附近的两亩良田,作为校外劳动基地,以“稻”为名,为学子造“梦”。
曹村二小创办于1903年,是一所农村百年老校。现有班级6个,一段一班,约200人,也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双减”之下,这所占地仅4亩的小学校,于校内开设小小农耕园、百草花坛、水稻试验田等,于校外建设劳动基地。同时,积极引入社会与家长资源,“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学生打开了另一片天空。
时值冬季,校外劳动基地的两亩田里已被种上了油菜花种子。漫步田埂,稻草制成的稻草人、稻草牛点缀其间。而在此前,这里充满着曹村二小学子插秧、割稻、舂米的劳动姿态。“一脚踩进水田,泥土在亲吻我的脚指头”“第一次插秧,插得东倒西歪的,种田可真不简单”“在慢米节上,我们大胆吆喝,300斤大米销售一空”“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烘焙的金丝皇菊茶,这滋味很美”……围着记者,孩童们叽叽喳喳地介绍着自己的劳动体验。“曹村儿童骨子里的不自信与本土厚重底蕴的文化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冲突。”校长张蓓蕾介绍,久远的稻作文化,影响着曹村,也让曹村二小的劳动教育走向更深度的五育融合,实现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将目光从校外劳动基地,再次转回校园,以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等激发孩子内在力量的生长,就是实现“双增”的最好表现。
“嘿!嘿!嘿!”在课后托管时分走进曹村二小,四年级学生身着红黄相间的传统拳服,在教练的带领下,扎稳马步、收劲蓄势、出拳有力,他们有模有样地打出了一套马坦拳。同一时间,三年级学生在进行摔跤锻炼,五年级学生沉浸在“墨水瓶”阅读课,六年级学生在制作无骨花灯……“双减”是减作业、减补课,“双增”指的是增加学生体艺、劳动的机会。落实“双减”同时,也是在推动“双增”,最终实现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在校长张蓓蕾看来,农村孩子不太参与课外培训,因此,更要把握好校内课后托管服务的项目和质量,在“双减”中实现“双增”。
“在我们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参与全程两个阶段的课后托管服务,第一阶段是作业版块,第二阶段为拓展版块。”张蓓蕾介绍,他们特制了托管五色花评价卡,对阅读、作业、书写、订正、体能等五项指标进行评价。“除了五片花瓣,我的花心也拿到了奖励的贴纸。因为我会在自己作业完成后,在第二阶段帮助同学一起完成。”五年级学生朱子怡说。在曹村二小,经过近一学期的评价卡实行,学生互助学习逐渐成为习惯。
曹村二小教师学科结构不均,缺乏专任的体艺教师。为破解托管中拓展项目的实施难题,学校邀请瑞安市摔跤协会教练胡永进常年驻校为孩子们免费教学,聘请南拳协会教练陈显红为学生教授马坦拳,请来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注册书法教师冯显斌、瑞安市文化创意实践学校教师杨晓伟为学生带来书法课和无骨花灯课。同时,家长志工队伍作为学校种植技术指导,积极参与到学校劳动课程中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