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刚开学,温州不少家长被假“老师”骗了

刚开学,温州不少家长被假“老师”骗了

温度新闻 2024-09-05 08:29:00

  在度过两个月的暑假之后,学生们陆续回到课堂,家长们也为孩子的新学期做着准备工作。但需要警惕的是,骗子们也同样在为“开学”做着准备。记者从市反诈中心了解到,近日,我市就有不少家长因开学被假“老师”骗取了学费。据统计,8月15日至今,温州已有75起学生被骗案件,其中开学以后,已出现6起冒充老师诈骗家长的案件。

  8月25日,乐清的林女士在家长群中看到“班主任”发布了一条校园学费预收的通知,称要缴纳学杂费492.5元,还附上一个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并提醒完成后要求家长接龙。由于临近开学,林女士没有怀疑,便扫码支付了492.5元。没多久,真正的班主任老师出现了,在群内发消息称上面那个人是冒充的,现在学校还没开始收费,林女士这才发觉自己被骗。 

  除了冒充老师外,骗子还会冒充同学、律师、游戏客服等对学生群体进行诈骗。

  如8月22日,我市一名大学生小新(化名)的QQ上忽然收到“马同学”的消息,对方称自己表姐生病住院急需医疗费,让小新以QQ红包形式将钱转给他表姐,他再通过微信把钱还给小新。小新按要求发送了自己的微信收款码,不久“马同学”便发来了一张转账成功的截图,称自己之前设置了2小时到账。因本身两人就是发小,小新没有怀疑就添加了“表姐”QQ,按要求给“表姐”发了5笔QQ红包。过了一会儿,“马同学”又说表姐病情恶化要再次手术,随即又发来一张转账2000元截图。小新没多想立即给“表姐”转了2000元,但小新发现两笔微信钱款都没到账,小新打电话给同学才了解对方QQ号早被盗,小新这才知道遭遇了诈骗。

  8月22日,小郑同学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条视频,称能添加明星的个人微信。小郑从小喜欢追星,便通过视频下方的留言添加了“客服”微信。通过验证后,“客服”发来了一张图片,称明星的私人隐私被人泄露,接下来需要配合他们法务组调查,否则要被移交司法部门。小郑按要求添加了“律师”微信,“律师”称必须配合他操作,否则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小郑害怕极了,和对方进行视频电话,并按指示偷拿了妈妈的手机,累计转账2.8万元。

  近期,一种名为“小马宝莉卡”的卡牌游戏成为中小学生的“新宠”,小胡同学也沉迷其中。8月28日,她在家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购买小马宝莉卡“高位卡”的消息,立马添加了对方,然后被拉入了一个内购群。不久,对方发来一张图片,称他们公司只面向成年人,因小胡隐瞒自己是未成年人导致他们公司资金被冻结,现在需要配合他们解冻,否则就要坐牢。涉世未深的小胡顿时慌了神,按对方要求拿了奶奶的手机下载了支付软件,扫码把钱转到对方指定账户,累计被骗8940元。

  警方提醒:

  针对这类诈骗,家长们需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尽量不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其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经常、对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查看社交及银行账户的支付款项,最好给孩子的微信、支付宝等设置转账24小时到账功能,如若不幸被骗,才有充足时间止付。

  学生们要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的群组,不要轻信他人,不要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或点击未知链接,更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与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支付宝账号,以及密码等。大学生群体不要轻信网上不正规的兼职,特别是酬劳比正常市场高出许多的兼职,所有要求交定金的工作要三思而后行。

  另外,也不要轻信所谓的“官方”,所有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执法部门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教育频道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