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

温州: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

温州学习平台 温州日报 2022-10-26 08:52:13

  博物馆,担负着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等重要职责,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2014年8月,瓯海区启动温瑞塘河沿岸非国有博物馆群项目,率温州之先探索“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民办博物馆建设发展新模式。

  瓯海区出台《温瑞塘河沿河民办博物馆建设方案》,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在选址、资金、供地、审批等方面可享受的支持和优惠,把最好的沿河地段,作为文化景观用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沿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在塘河沿线分期打造7所非国有博物馆。这让有意创办博物馆的温州民间收藏家们难掩激动。藏家张金成说:“《方案》让原来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扶持政策,实实在在地向服务层面迈出了一大步,对于民间收藏家来说简直如沐春风。”

  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

  近年来,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珐琅彩艺术馆、园艺术馆、博山美术馆、东经纸文化艺术馆等5座民办博物馆相继建成投用。不同于“高大全”的国有博物馆,这些民办博物馆“专”且“精”,可从不同视角与文化层次品读传承瓯越文化。如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展陈历代石刻精品;珐琅彩艺术馆以珐琅彩文化为载体呈现古老技艺的文化内涵;东经纸文化艺术馆诠释千年纸文化的历史变迁……一座座外形或古朴典雅、或具现代流线美的博物馆与塘河以及沿岸骑楼、埠头、古桥梁等人文资源实现相生相融,成为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人文风景。

  魅力丛生的博物馆,也能激活一座城市。

  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是塘河民办博物馆群落中首家建成开放的博物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以博物馆为载体衍生的文旅消费IP——青灯市集,每年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匠人、独立设计师、品牌文创团队来温参展,引发中央、省市官方媒体和网络媒体先后报道,迅速跃升为全国性美学生活市集的“顶流”。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4月,第二届青灯市集汇聚10万余件文化生活美学作品、1500多名手艺人,共吸引了全国150多个城市的拥趸赴温逛展,带来37.9万人次流量,交易总额突破8300万元,并带动周边酒店、商业综合体等人流量大幅度增长。

  “青灯”并非独自闪耀。博山美术馆累计开办百余场名家讲堂、高研班等活动,迎来20多万人次参观;珐琅彩艺术馆为温州商学院等温州高校提供实践基地;东经纸文化艺术馆推出“N+”系列亲子活动,振兴非遗记忆……

  这批博物馆群不仅成为集中反映塘河资源特色的展示窗口、传承塘河历史文化的教育中心,也融于现代商贸圈,构建了生态怡然、文化璀璨、商贸繁盛、交通便捷的高光文旅集聚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直以来,温州民办博物馆十分活跃,无论是类别、数量还是品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眼下,温州把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先行先试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发展,把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融入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文气激活人气、商气,让文化温州润泽幸福温州。

  叶同仁中医药博物馆。

  共建共享博物馆之城

  打造共富示范区市域样板的重要标志

  过去,博物馆大多位于城区,随着农村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乡村对博物馆的需求日益凸显。今年9月,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温州上榜40家。截至目前,温州已有48家乡村博物馆获得命名,上榜数量居于全省前列。

  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漫布温州各县,特色鲜明,或传承一种传统技艺,或记录一种乡土文化,或纪念一段地域历史,彰显乡愁记忆,成为促进当地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与乡村精神共富的绝佳载体。

  城市若缺失文化品格,难免陷入“千城一面”的发展窘境。通过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温州致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质、温州辨识度的文化标识。

  当前,温州围绕“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定位,大力推进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突出千年古城、山水诗源、田园乡情、瓯越名人、百工百艺、红色浙南等六大系列文化主题,致力使民办博物馆之城成为展示温州百工之乡、轻工之城、活力之市、民营之都、文旅消费强市的重要平台与形象窗口,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

  建设独具温州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之城,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计划,温州将重点依托鹿城五马—墨池、城西、朔门、庆年坊,龙湾永昌堡、寺前街,瓯海梧田老街、瞿溪老街,乐清北大街,瑞安公园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瓯海区山根音乐小镇、乐清市仙溪镇、永嘉县岩头镇、枫林镇等具有较强文化辨识度的镇街,结合3A级景区村与4A级景区镇建设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插花”布点,规划建设一批民办博物馆,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旅游目的地,串“珠”成“链”,形成若干条以博物馆体验休闲、研学旅行为主题的黄金旅游线路。

  “凡是在外华侨、温商、艺术家、收藏家回乡投资兴办民办博物馆或博物馆集群的,可以享受温商回归相关用地与产业政策。”记者从温州市文广旅局获悉,温州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利用闲置的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兴办博物馆之城系列馆。到2023年,温州计划建成涵盖陈列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民俗馆、非遗馆、名人故居等各类博物馆100家,形成2—3个民办博物馆群;到2025年,建成各类博物馆200家以上,形成3-5个民办博物馆群,建立覆盖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博物馆网络体系。

  融合发展提升服务品质

  创建共富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温州样板”

  主题特色是民办博物馆之城的“魂”,融合发展是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可持续力量。一直以来,温州在推动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方面不遗余力。

  早在2010年,温州就曾出台《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通过创新实施文保认领、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博物馆,促进民办博物馆融合发展。政策激励之下,截至2021年,温州登记在册的博物馆有30余家,建成开放的各类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展览馆、陈列馆等至少有150家。

  如今,一些民办博物馆在实现文化和社会效益之外,还带动产业提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范本。如位于乐清市龙西乡的浙江铁枫堂铁皮石斛博物馆,将当地的铁皮石斛产业、风土人情、现代文创、文旅资源串联,带动老区经济,也打响当地铁皮石斛品牌;瑞安的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开发了靛蓝、青黛、板蓝根茶、蓝花布等众多衍生品,走出一条民办博物馆结合文创开发的路子……

  能否更好地打造一批能够代表温州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特色的民办博物馆,让典籍中的温州、文物中的温州、遗迹中的温州活态呈现,同时激发民办博物馆的自我造血功能,是成功打造民办博物馆之城的关键因素。

  “以打造民办博物馆之城为契机,温州正同步推进国有博物馆在各县(市、区)的全覆盖,并加快各类专题博物馆的建设,促进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协同发展,打造更加完善的博物馆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温州博物馆馆长董姝看来,要打造名副其实的民办博物馆之城,不仅要求建设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品质完善的博物馆,也要通过科学布局实现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他表示,国有博物馆将与民办博物馆间增强联动,帮扶带动民办博物馆规范发展,民办博物馆也需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推出更多原创性主题性展览,同时通过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博物馆展陈与服务品质。

  激发民办博物馆活力,还需实招推进。日前,温州率浙江省之先创新出台《温州市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扶持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力推动温州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办法》从民办博物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运营质量不够高标”“品牌特色不够鲜明”“组织管理不够规范”等三大难题入手,精准破题,以“真金白银”激发民办博物馆活力。目前,该项工作已列入省级改革试点,将为全省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共富型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温州样板”。

  蓝图绘就风正劲。一座独具温州特色的民办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来源:温州学习平台 温州日报

  原标题:温州: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

  记者:程潇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教育频道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