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把儿子养得“自律” 是错误的

把儿子养得“自律” 是错误的

温州都市报 2021-09-26 09:42:00

  前段时间疫情管控,不方便每天回家,为了方便照料,同事只好将儿子带到单位“驻扎”。

  小男孩刚满7岁,是个小胖墩,肉嘟嘟的小模样很可爱,大家纷纷拿“库存”的零食分给他。

  不料,小家伙看到扑面而来的零食,居然腼腆地说:“谢谢阿姨,我不吃零食。”阿姨们一片惊讶,夸他是个自律的孩子。

  晚饭时,为了表示对他的喜爱,大家又外卖叫了鸡腿、爆米花。然而,小家伙又一本正经地拒绝了:“谢谢阿姨,我要减肥,不能吃这些东西。”再次引得阿姨们一阵狂赞。

  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是一件值得羡慕的好事。然而,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自我克制到如此程度,是真的吗?

  在接下来的几天相处中,发现孩子并不如他表现出来的那样自律。

  但凡妈妈在场时,他是“肉食勿近,零食不爱”的样子,写作业也是一副“沉思者”的小模样,把手机摆在他面前,播着孩子都喜欢的奥特曼,他都不会看一眼。然而,当妈妈走出了他的“安全距离”之后,似乎变成了另一个孩子。送到他手里的零食,几乎无一幸免。写作业时,更是磨磨蹭蹭大半个小时,也不见得能写几个字。

  神奇的是,在他身体里似乎安装了某种小马达,能够感应到妈妈“即将到达战场”,并在妈妈到达之前,变身为那个乖巧自律的小可爱 。

  有一次在食堂用餐完洗碗时问他,是不是真的想减肥?小家伙看了看周围,小声地说:“我想减肥,但也想吃肉和零食,可妈妈说,每次多吃一块肉,或发现吃零食,就少吃一顿饭。”

  可以理解,养了一个胖娃娃,多数父母都会有些焦虑。但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控制饮食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陪孩子一起运动。

  才7岁的孩子,在父母严苛的管教下,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父母的迎合,对权威的顺从。父母用权威与强势,帮孩子激发出来的“克制”,并不能真正衍生出孩子的自控和自律,充其量只是孩子畏惧父母的强大,迫使自己尊重父母的安排,而非内心真正的、良性的克制自我。

  不难想象,一个长期被迫克制的孩子,心里是怎样的纠结和内耗。孩子终归是孩子,父母的要求越对、管理越严格,孩子内心的欲望之火便会烧得越旺。内在的渴望与外在的克制,一冷一热,在日复一日中,消耗着孩子的内在自我认知,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经常听到身边有父母疑惑:为什么孩子在父母面前是“乖孩子”,在其他人那里便是“熊孩子”?其根源在于,很多时候,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是在和父母“捉迷藏”,装给父母看的。

  越控制,越失控。强迫压抑之下,往往只有两条路:一种是隐藏压抑;一种是大爆发。通常孩子是先隐藏,再爆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中学成绩不错,到了高中、大学便判若两人,就是因为小时候有父母在身边盯着,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稍微大一点离开了父母的他律,自律又没有建立起来,原本没有“撒过的欢”,一一死灰复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真正的自律、自控,来自于他内心的底气,坚信自己配拥有,相信自己能做到。这样的孩子才能抵挡当下的诱惑,克制自己的行为,用长远的眼光去规划整个人生。

  希望孩子管住嘴,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迈开腿,不要让孩子体会到孤军奋战、身后无人的无助。

  希望孩子修身养心,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看得到努力的结果,不要让孩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教育频道 编辑:孙晓青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