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市启动幼小衔接试点,明年秋季向全市推广

温州市启动幼小衔接试点,明年秋季向全市推广

温州日报 2021-09-29 09:36:41

  如何帮助幼儿平稳地步入小学?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怎样指导幼儿克服心理焦虑?幼小衔接课程如何设置实施、又怎样改进呢?9月18日,在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前汇校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幼小衔接课程研讨展示活动拉开序幕,实小部分一年级教师和来自梧田中心幼儿园的老师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通过课例展示、观点交流、互动研讨等形式,就如何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进行深入探讨。

  在一年级课堂展示环节,王余茜老师围绕着“学会倾听”的主题,带领一(4)班的孩子进行了一场“金耳朵”大冒险。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绘画表达等形式,将倾听的重要性多样呈现,引导学生学会专心听、耐心听、虚心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二堂课上,杨汇老师带领一(6)班的孩子认识图形。杨老师尝试了基于数学概念的变式教学,通过分一分、摸一摸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令人意外的是,两堂课中,孩子始终坐姿端正、倾听专注、表达顺畅,完全看不出入学才两周的模样。而这,正是得益于瓯海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五重构改革,落实幼小衔接课程的成果。

  幼小衔接,是孩子从幼儿教育过渡至小学教育的必经之路。早在2015年,省教育厅就曾出台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今年5月,省教育厅公布11个省级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实验区,开学前夕又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改变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超标教学、超前学习、衔接机制不健全等状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的幼小衔接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鹿城区作为省幼小衔接试点区域,确定在温州市鹿城区第八幼儿园、第十二幼儿园、第十一幼儿园、第四幼儿园、第一幼儿园和鹿城区黄龙第三小学、南浦小学、城南小学、广场路小学、新田园小学等10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衔接试点;瓯海区作为我市的试点区域,也在积极探索幼小衔接方面的新思路、新做法。根据温州市教育局部署,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市将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

  走进温州市第四幼儿园,大班教室里的幼小衔接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其中,语言区的区域标识采用象形字和汉字的对应,将识字准备渗透在孩子收放玩具的过程中。在“故事骰子”的游戏中,孩子学习了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准确表达;数学区里准备了时钟、沙漏等工具材料,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学会了看时钟,辨认整点与半点。据园长金晓群介绍,该园对幼小衔接进行“梯阶改缓坡”的打造,帮助学前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在她看来,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下学期要做的事情,而应是融进幼儿园办园思想里的,以儿童本位视角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实施。

  瓯海区成立“梧田幼小中衔接实验区”,在梧田第一中学、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前汇校区)、瓯海区未来小学教育集团和梧田中心幼儿园集团、南瓯幼儿园集团、宏悦景园幼儿园、梧田飞霞幼儿园率先进行幼小中衔接的尝试。这个暑假,试验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在校长、园长的带领下,联合教学科研处、一年级与大班所有任课老师,召开幼小中衔接课堂观察量表专题研讨会。秋季开学第一周,幼儿园大班老师以及课程负责人走进小学,进行为期三天的观察活动,通过深入实地的观察和研讨,为幼小衔接课程构建、课堂实施以及课程改进提供针对性的思路。开学第二周,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携手对接的四所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研讨活动。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入走访、观点碰撞和沉淀反思以后,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都对如何进行科学的幼小衔接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日的观点交流环节,瓯海区梧田中心幼儿园叶衡老师带来《三步曲教研助力幼小衔接》的专题分享。从组建团队共同研究到跟踪分析个案再到总结反思跟进,所有的努力只为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向往者、主动学习的准备者。计娜老师针对如何缓解孩子步入小学生活时焦虑心理,提出三点策略:小学老师与孩子建立信任的桥梁,幼儿园开展“走进小学”课程,邀请小学老师来园开展家长讲座。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戴温倩老师介绍了学校幼小衔接课程:“我是小学生啦!”——通过入学典礼,大手拉小手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小学生活;“小学生活的一天”——通过视频展示小学生的一天,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我还会这样做”——带领孩子们步入小学生活,发展几种必备能力。王元春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慢慢走,让适应更平稳》。她从儿童精神需求出发,着重提出三点举措:接童气,减轻焦虑感;全接纳,产生归属感;慢引导,培养价值感。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正如瓯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林婷所说,只有坚持儿童视角,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双向衔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深度融合;坚持家校共育、家园共育,才能让衔接无痕,让过渡平稳。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教育频道 编辑:孙晓青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